伟大的传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遇
2014-08-11 10:12:00
缘起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遇,是很多人生命中的大事。不用说,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无数作家、思想家都表达过对这位具有魔力的伟大作家的敬仰与感激。托尔斯泰、尼采、纪德、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苏珊•桑塔格……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开列很长。“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如发现大海,发现爱情”(博尔赫斯),“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意味着爱文学” (苏珊•桑塔格),在“精神生活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他一同我的精神之父”(别尔嘉耶夫)。像这样洋溢着浓烈情感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而在世界各地,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卷入其精神漩涡的同样还有无数普通读者,他们大多数没有机会公开表达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情。
《穷人》、《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白夜》、《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批经典作品每本都能唤起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除了其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之外,读者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还通过其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以及各种陀氏传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纪念碑”丛书新近推出的《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就是两部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此为契机,5月24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嘉宾戴大洪、止庵相聚彼岸书店,与大家一起聊“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遇”的故事。
同时代人的缤纷回忆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遽然去世,俄国读者还没有完全从其带有总结性的伟大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带来的震撼体验中回过神来。很快,人们把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荣耀(虽然也不乏恶评,但毕竟作为同时代人,最初的回忆还没有那么神话)。1883年,其生前同事、友好斯特拉霍夫即联合文学史家米勒推出了第一部传记。到1960年代,其同时代人的回忆已累积到相当程度。苏联著名陀学奠基者阿•谢•多利宁编辑了两卷本的《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按托氏生平大事分为八辑,辑录了其亲人、同好、仰慕者的立场各异、情感相通的缤纷回忆。这部回忆录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的资料,构成了后世研究者、读者的阐释基础。作为编者,多利宁还结合苏联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每篇文章撰写了题解,方便读者理解(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印记)。
其实,为经典作家编写全面的回忆录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做法。这类回忆录,被译成中文的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外,还有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译文社推出的“文学回忆录”系列就包括了这些内容。《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中译本即是由《残酷的天才》而来,合二卷为一卷,并对译文作了校订。“文学纪念碑”能够与之合流并发扬广大,实在是一种幸福,理应向当年的编者和译者致敬。
一部伟大传记的诞生
在陀氏传记写作领域,向来呈现出两难之境。由于既是母语写作,又有资料占有之便,苏俄研究者撰写的著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的规定,趋于僵化,虽然其中不乏杰作,譬如列夫•格罗斯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欧美作家虽无教条限制,但往往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或理论重重,过度诠释。这其中,米尔斯基大概是个例外。他是俄国贵族出身,但一度流亡欧美,他在其杰出的《俄国文学史》中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阐释巧妙地避开了这两种陷阱,对陀氏及其作品做了精到的风格化描述,同时呈现了敏锐的文学史意识 。
这大概就是约瑟夫•弗兰克开始其坚持一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背景及起点。按其自述,他是由对存在主义文学的考察转向陀学研究的。如果说在俄罗斯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是双峰对峙,高下难分,可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二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发生了巨变,似乎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其对人的现代遭遇和对革命、宗教的洞察而更显得深刻。(以豆瓣小组为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组12594,托尔斯泰小组3303,2014年5月19日的统计。)在欧美,陀思妥耶夫斯基即被视为存在主义文学的著名先驱。
1976年,普林斯顿大学斯拉夫语教授约瑟夫•弗兰克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这是其系列传记的第一部,原本打算写四卷,可是进入具体写作中,四卷膨胀成了五卷,第五卷直到2002年才完成。论篇幅,这大概是最恢宏的陀氏传记;论分量,也许是最深厚的陀氏传记。这五卷传记获得了多种荣誉,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传记类)。弗兰克站在多利宁、格罗斯曼等前驱学者肩上,利用英语世界得天独厚的文学史及传记撰写经验,成就了这部伟大传记,它配得上陀氏及其伟大作品。《反叛的种子》作为开卷之作,奠定了整部传记的主旨、原则、调性和深度。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种子,在萌芽,在演变,虽然即将经受磨难的考验……后续各卷会在今后六七年内陆续推出。
约瑟夫•弗兰克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者是个传奇,他曾经是“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的提出者,转向陀氏研究领域后,一直扎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及俄罗斯文学,贡献出了最好的陀氏传记,被称为“追一只兔子的人”。2013年3月,弗兰克病逝于加州家中,享年95岁。这部传记有多个语种,如今又添加了汉译。希望本书能为中文世界研究、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供助力。
出版背后的故事
对于当下的读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契机。而做出高质量的书,实在是需要多人合作,也需要好的运气。策划编辑魏东讲述了这两部作品出版背后的故事。“文学纪念碑”丛书起源于他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尤其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该丛书选书标准在于体量丰厚、见识通透、声誉卓著,以同等的深广度呈现经典作家的人生图景与艺术世界。从两卷《纳博科夫传》开始,这套丛书已经出了十三种,其中像《捍卫记忆》、《曼徳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因其尖锐性和批判力度而广为传播,《纳博科夫传》因其文采和创见树立了传记的写作典范,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即将树立更高的标杆。其实,最早选择的品种即是弗兰克的陀传,因为篇幅和其他原因,遭遇出版困境,魏东曾经在2007年号召豆瓣网友集资出版该书。此后,他一直努力推动此书的引进。因而,如今《反叛的种子》的出版对于他来说是“还愿”之举。本书确定出版之后,通过止庵先生,他联系到了乐于啃大部头的戴大洪老师。戴老师的严谨和勤奋使本书翻译达到较高水准,也维持了“文学纪念碑”向来的标准。《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是再版,立项编辑过程相对简单一些。老版《残酷的天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曾价格不菲,甚至一书难求。通过徐振亚老师,魏东辗转联系到了已故译者翁文达先生的遗孀,请好友耿海英教授作了校订,并增加了相关历史图片,打造了一个优质的版本。
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遇,是很多人生命中的大事。不用说,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无数作家、思想家都表达过对这位具有魔力的伟大作家的敬仰与感激。托尔斯泰、尼采、纪德、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苏珊•桑塔格……这样的名单还可以开列很长。“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如发现大海,发现爱情”(博尔赫斯),“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意味着爱文学” (苏珊•桑塔格),在“精神生活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他一同我的精神之父”(别尔嘉耶夫)。像这样洋溢着浓烈情感的话还有很多很多。而在世界各地,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卷入其精神漩涡的同样还有无数普通读者,他们大多数没有机会公开表达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情。
《穷人》、《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白夜》、《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批经典作品每本都能唤起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除了其作品带来的情感冲击之外,读者感受陀思妥耶夫斯基还通过其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以及各种陀氏传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纪念碑”丛书新近推出的《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就是两部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此为契机,5月24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嘉宾戴大洪、止庵相聚彼岸书店,与大家一起聊“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遇”的故事。
同时代人的缤纷回忆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遽然去世,俄国读者还没有完全从其带有总结性的伟大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带来的震撼体验中回过神来。很快,人们把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荣耀(虽然也不乏恶评,但毕竟作为同时代人,最初的回忆还没有那么神话)。1883年,其生前同事、友好斯特拉霍夫即联合文学史家米勒推出了第一部传记。到1960年代,其同时代人的回忆已累积到相当程度。苏联著名陀学奠基者阿•谢•多利宁编辑了两卷本的《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按托氏生平大事分为八辑,辑录了其亲人、同好、仰慕者的立场各异、情感相通的缤纷回忆。这部回忆录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的资料,构成了后世研究者、读者的阐释基础。作为编者,多利宁还结合苏联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给每篇文章撰写了题解,方便读者理解(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印记)。
其实,为经典作家编写全面的回忆录是俄罗斯文学的传统做法。这类回忆录,被译成中文的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外,还有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译文社推出的“文学回忆录”系列就包括了这些内容。《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中译本即是由《残酷的天才》而来,合二卷为一卷,并对译文作了校订。“文学纪念碑”能够与之合流并发扬广大,实在是一种幸福,理应向当年的编者和译者致敬。
一部伟大传记的诞生
在陀氏传记写作领域,向来呈现出两难之境。由于既是母语写作,又有资料占有之便,苏俄研究者撰写的著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的规定,趋于僵化,虽然其中不乏杰作,譬如列夫•格罗斯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欧美作家虽无教条限制,但往往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或理论重重,过度诠释。这其中,米尔斯基大概是个例外。他是俄国贵族出身,但一度流亡欧美,他在其杰出的《俄国文学史》中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阐释巧妙地避开了这两种陷阱,对陀氏及其作品做了精到的风格化描述,同时呈现了敏锐的文学史意识 。
这大概就是约瑟夫•弗兰克开始其坚持一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背景及起点。按其自述,他是由对存在主义文学的考察转向陀学研究的。如果说在俄罗斯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是双峰对峙,高下难分,可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二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发生了巨变,似乎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其对人的现代遭遇和对革命、宗教的洞察而更显得深刻。(以豆瓣小组为例,陀思妥耶夫斯基小组12594,托尔斯泰小组3303,2014年5月19日的统计。)在欧美,陀思妥耶夫斯基即被视为存在主义文学的著名先驱。
1976年,普林斯顿大学斯拉夫语教授约瑟夫•弗兰克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这是其系列传记的第一部,原本打算写四卷,可是进入具体写作中,四卷膨胀成了五卷,第五卷直到2002年才完成。论篇幅,这大概是最恢宏的陀氏传记;论分量,也许是最深厚的陀氏传记。这五卷传记获得了多种荣誉,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传记类)。弗兰克站在多利宁、格罗斯曼等前驱学者肩上,利用英语世界得天独厚的文学史及传记撰写经验,成就了这部伟大传记,它配得上陀氏及其伟大作品。《反叛的种子》作为开卷之作,奠定了整部传记的主旨、原则、调性和深度。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种子,在萌芽,在演变,虽然即将经受磨难的考验……后续各卷会在今后六七年内陆续推出。
约瑟夫•弗兰克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者是个传奇,他曾经是“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的提出者,转向陀氏研究领域后,一直扎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及俄罗斯文学,贡献出了最好的陀氏传记,被称为“追一只兔子的人”。2013年3月,弗兰克病逝于加州家中,享年95岁。这部传记有多个语种,如今又添加了汉译。希望本书能为中文世界研究、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提供助力。
出版背后的故事
对于当下的读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契机。而做出高质量的书,实在是需要多人合作,也需要好的运气。策划编辑魏东讲述了这两部作品出版背后的故事。“文学纪念碑”丛书起源于他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尤其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该丛书选书标准在于体量丰厚、见识通透、声誉卓著,以同等的深广度呈现经典作家的人生图景与艺术世界。从两卷《纳博科夫传》开始,这套丛书已经出了十三种,其中像《捍卫记忆》、《曼徳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因其尖锐性和批判力度而广为传播,《纳博科夫传》因其文采和创见树立了传记的写作典范,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即将树立更高的标杆。其实,最早选择的品种即是弗兰克的陀传,因为篇幅和其他原因,遭遇出版困境,魏东曾经在2007年号召豆瓣网友集资出版该书。此后,他一直努力推动此书的引进。因而,如今《反叛的种子》的出版对于他来说是“还愿”之举。本书确定出版之后,通过止庵先生,他联系到了乐于啃大部头的戴大洪老师。戴老师的严谨和勤奋使本书翻译达到较高水准,也维持了“文学纪念碑”向来的标准。《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是再版,立项编辑过程相对简单一些。老版《残酷的天才》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曾价格不菲,甚至一书难求。通过徐振亚老师,魏东辗转联系到了已故译者翁文达先生的遗孀,请好友耿海英教授作了校订,并增加了相关历史图片,打造了一个优质的版本。
上一篇:《契诃夫戏剧全集》国内首次出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