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忠宪教授应邀来外文所做“苏联文学研究反思”学术讲座
2013-05-10 10:00:00
2013年4月22日,外文所“文学与大国兴衰之俄罗斯的经验与教训”创新项目组举办首次学术论坛,邀请俄苏文艺界著名学者夏忠宪教授来所做“苏联文学研究反思”主题报告。夏忠宪教授现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俄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俄罗斯文艺》杂志主编,中国巴赫金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高校外指委委员,其著述对于中国当代俄苏文学研究界颇有影响。
项目首席研究员吴晓都首先对于夏忠宪教授的前来讲学表示欢迎,他说: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就是外文所重要的学术伙伴,两个单位在学术研究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传统。夏忠宪教授在俄罗斯文论、俄苏文艺思想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巴赫金思想研究方面和俄苏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上多有贡献。
夏忠宪教授的讲座题目是“苏联文学研究反思”,讲座从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苏联文学在当下视野中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她认为,伴随着20世纪的政治风云,苏联文学亦经历大起大落,极具悲壮风采和史诗性力度。俄罗斯人对待苏联文学呈现出复杂的情感,有时候各种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令人纠结,因为这与如何看待苏联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作为专业研究者,有责任跳过个人的情绪影响,思考苏联缺席下的俄罗斯文学意义,在苏联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联系中看待苏联文学。
在第一部分,夏忠宪教授展示了近些年在图书市场、影视空间和网络上观察到的苏联文学回归现象。从苏联文学成为当下俄国人阅读热点可以看出,苏联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可以喜欢或不喜欢,但绝对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并拒绝它的强大影响。
第二部分总结出苏联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政治祛魅后的正本清源。2,研究范式转换、批评方法多样。3,多元呈现、多样传播。4,从解构到重构:在变异中传承。
第三部分考察了苏联文学回归的社会动因和现象背后的哲学渊源,人们在看待苏联文学时采取了多声部和多视角的接受模式,这里面的社会动因分为四类,分别为:1,大众对当代社会、传媒和文学创作中一味抹黑的感到疲劳和厌倦。2,社会弥漫怀旧情绪,忧患意识重新唤起憧憬。3,国家加强干预文化事业的力度。4,当代领导人的历史观。从这里可以看出俄国文化的哲学渊源——面对现代化的挑战,需要做出适当的回应,研究俄罗斯文学必须将其放入现代化语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之进行反思。而俄罗斯人性格的弱点“走极端”、“自我破坏”和人民的“历史性疲倦”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整个民族的行为。
在最后的问题与前景部分,夏忠宪教授说明:当代语境中苏联文学研究问题的症结在于,当代俄罗斯文化出现了瓶颈问题:在从苏联解体后产生的新的民族国家的不稳定的历史叙事与苏联文化遗产之间卡住了。问题的产生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原因。过不了这个坎,当代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就会有障碍。众所周知,历史与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的历史视而不见行不通,虚无主义的态度行不通,照搬过去更是行不通。将苏联文化遗产归结为“革命的模式”或“斯大林模式”都是简单的、片面的做法。我们的研究可以采取的恰当做法是:1,把历史还给历史——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去看待苏联文学。走极端,片面地肯定或否定苏联文学同样不可取。 2,多元对话——在混乱中重构。苏联文学研究中的自言自语的现象为我们的研究留下了空间,应利用我们在文化上、在价值体系等等方面的“外位性”(巴赫金语),在众声喧哗中去促成多元对话。3,整体研究——兼顾研究苏联时代、苏联前、后苏联时代的文学。4,动态研究——加强包括文学生产本身、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中的问题。
夏忠宪教授恳切地指出,包括苏联文学在内的俄罗斯文学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影响过几代人,应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在更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研究。
讲座结束后,吴晓都研究员感谢夏忠宪教授所做的兼具宏观与微观,充满历史主义和思辨精神的报告。吴晓都研究员认为,对于苏联文化遗产,应该在大文化语境中,采用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方法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历史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态度寻求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这次“苏联文学研究反思”讲座会对项目组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学术思路。
项目首席研究员吴晓都首先对于夏忠宪教授的前来讲学表示欢迎,他说: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就是外文所重要的学术伙伴,两个单位在学术研究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传统。夏忠宪教授在俄罗斯文论、俄苏文艺思想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巴赫金思想研究方面和俄苏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上多有贡献。
夏忠宪教授的讲座题目是“苏联文学研究反思”,讲座从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苏联文学在当下视野中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她认为,伴随着20世纪的政治风云,苏联文学亦经历大起大落,极具悲壮风采和史诗性力度。俄罗斯人对待苏联文学呈现出复杂的情感,有时候各种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令人纠结,因为这与如何看待苏联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作为专业研究者,有责任跳过个人的情绪影响,思考苏联缺席下的俄罗斯文学意义,在苏联之前和之后的历史联系中看待苏联文学。
在第一部分,夏忠宪教授展示了近些年在图书市场、影视空间和网络上观察到的苏联文学回归现象。从苏联文学成为当下俄国人阅读热点可以看出,苏联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可以喜欢或不喜欢,但绝对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并拒绝它的强大影响。
第二部分总结出苏联文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政治祛魅后的正本清源。2,研究范式转换、批评方法多样。3,多元呈现、多样传播。4,从解构到重构:在变异中传承。
第三部分考察了苏联文学回归的社会动因和现象背后的哲学渊源,人们在看待苏联文学时采取了多声部和多视角的接受模式,这里面的社会动因分为四类,分别为:1,大众对当代社会、传媒和文学创作中一味抹黑的感到疲劳和厌倦。2,社会弥漫怀旧情绪,忧患意识重新唤起憧憬。3,国家加强干预文化事业的力度。4,当代领导人的历史观。从这里可以看出俄国文化的哲学渊源——面对现代化的挑战,需要做出适当的回应,研究俄罗斯文学必须将其放入现代化语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之进行反思。而俄罗斯人性格的弱点“走极端”、“自我破坏”和人民的“历史性疲倦”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整个民族的行为。
在最后的问题与前景部分,夏忠宪教授说明:当代语境中苏联文学研究问题的症结在于,当代俄罗斯文化出现了瓶颈问题:在从苏联解体后产生的新的民族国家的不稳定的历史叙事与苏联文化遗产之间卡住了。问题的产生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原因。过不了这个坎,当代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就会有障碍。众所周知,历史与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的历史视而不见行不通,虚无主义的态度行不通,照搬过去更是行不通。将苏联文化遗产归结为“革命的模式”或“斯大林模式”都是简单的、片面的做法。我们的研究可以采取的恰当做法是:1,把历史还给历史——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去看待苏联文学。走极端,片面地肯定或否定苏联文学同样不可取。 2,多元对话——在混乱中重构。苏联文学研究中的自言自语的现象为我们的研究留下了空间,应利用我们在文化上、在价值体系等等方面的“外位性”(巴赫金语),在众声喧哗中去促成多元对话。3,整体研究——兼顾研究苏联时代、苏联前、后苏联时代的文学。4,动态研究——加强包括文学生产本身、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中的问题。
夏忠宪教授恳切地指出,包括苏联文学在内的俄罗斯文学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影响过几代人,应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在更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研究。
讲座结束后,吴晓都研究员感谢夏忠宪教授所做的兼具宏观与微观,充满历史主义和思辨精神的报告。吴晓都研究员认为,对于苏联文化遗产,应该在大文化语境中,采用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方法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历史传统,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态度寻求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这次“苏联文学研究反思”讲座会对项目组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学术思路。
上一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南昌大学召开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