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南昌大学召开
2013-07-04 09:58:00
5月8日至10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和南昌大学主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南昌大学召开。大会主题为“21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昌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出版社的二百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提交学术论文二百多篇。
5月9日上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前湖大厦多功能厅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吴晓都研究员主持。他首先转达了陈众议会长对全体与会代表的亲切问候及对东道主的诚挚谢意。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代表会长陈众议研究员致开幕词辞。聂珍钊副会长在开幕词中概括地评述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中国外国文学学界的学风建设、中国学者的学术立场以及学术研究国际化三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要坚持中国的学术立场,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本次年会采取大会主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5月9日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由南昌大学刘婷教授和南昌大学黎皓智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申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郭宏安研究员、清华大学王宁教授、北京大学李毓榛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教授、伊犁师范学院贺元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申丹教授从叙事的双重动力——情节发展背后的“隐性进程”谈起,阐述这种“隐性进程”与以往学界所关注的文本的深层意义的区别,说明“隐性进程”中的反讽与以往所关注的反讽之间的差异,并简要探讨“隐性进程”如何使读者的反应更加复杂化;郭宏安研究员从《基督教真谛》文本的阐释出发,指出此书的成就不在于教理的宣扬与论证,而在于它使基督教成为凡夫俗子得以亲近的对象,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成为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泉;王宁教授针对美国文学理论家卡勒对当今西方文学理论的描述,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指出在“后理论时代”理论并没有死亡,只是不再具有以往那种所向披靡和无所不能的效应,但依然能够有效解释当下文学文化现象;李毓榛教授以《新世纪以来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思考》为题,分析苏联本土作家与流亡海外作家的不同创作方式,指出苏联文学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是因其贴近生活和关心弱势群体,一部优秀的苏联文学史就是一部真实的苏联社会生活史,强调了苏联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余中先教授从“反映当下生活”、“非虚构化倾向与自我虚构”、“女性作家的崛起”、“传记与自传,战争的回忆”、“用语法写作的外国人”、“诺贝尔文学奖,法兰西学士院及其他”六个方面图文并茂地对新世纪十年的法国文学进行了公允客观地介绍和评价;贺元秀教授针对21世纪中亚文学研究概况,对当下中亚五国的文学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中亚五国文学的研究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学研究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一针见血指出由于翻译滞后,导致目前国内学者对中亚文学的研究不成体系,成为中亚文学研究之瓶颈;曾艳兵教授针对当下文学研究现状,从“国际视域与中国立场”、“符号游戏与人文关怀”、“文化研究与文学回归”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探讨构成这种研究困境的缘由,以及走出这种困境的可能性路径。
5月9日下午的大会主题发言由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建华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侯玮红研究员、复旦大学李征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陶水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杰教授、南昌大学袁雪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邹建军教授、沈阳师范大学马卫红教授、四川外语学院胡安江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聂珍钊教授从文学的起源论出发,认为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把文学看成“意识形态”的观点从根本上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对文学的本质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的必要性;侯玮红研究员从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谈起,在将俄罗斯评论界的看法梳理出斗争论、争鸣论和调和论的基础上,以具体作品为依据,提出当代俄罗斯文学创作无论在内容主题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都日益走向理性多元、兼收并蓄的发展道路;李征教授以日本小说《裂舌》中的情节描述为导入,认为小说主人公对另类生活的热衷既可视为主体向自我的一种回缩,也可视为对尼采强力意志困境的挑战,在被动回缩中,主体学会了把物质的身体视为一个全新的客体,在身体耕耘中,主体重新找到了创造的快乐与欢愉,即文字身体——主体乌托邦与作为时尚的“裂舌”;傅修延教授做了题为《“前世今生”与“柳暗花明”——文学理论视阈下的叙事学演进》的精彩发言,他指出后经典叙事学的勃兴标志着叙事学并非那种昙花一现的学科,跨学科趋势引发的观念变革与范式创新,还造成其他领域对叙事学乃至文学理论的“反哺”;陶水平教授针对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及其文论价值的现实意义,及其对我国当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和文化批评的启迪价值,探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与西方晚近“文化研究”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当代文论研究的启迪价值;张杰教授从苏俄文艺符号学在中国的接受及其变形切入,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俄文艺符号学在中国学界的影响,指出苏俄文艺符号学在中国的接受存在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我们的“选择”、“阐释”和“应用”存在着自己的“中国特色”,也会为我所用,即“洋为中用”;袁雪生教授针对新世界菲利普•罗斯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重点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批评家的研究成果,指出文化研究、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创伤研究、伦理批评及后现代批评是新世界罗斯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罗斯小说研究不断迈向多元化格局;邹建军教授以《中国诗歌》杂志为例,追溯了21世纪以来外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中国诗歌》为外国诗歌的中国译介与传播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从历史上来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着明确的学术追求;马卫红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诗歌的发展及其特征谈起,指出在俄罗斯文化心理中,“全民文学”这个概念已经消失了,俄罗斯诗歌进入一个多边实验、多方选择和多元竞争的时代,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传入促使90年代诗歌发生重大转型——从苏联文化和文学模式到后现代文学模式的转型;胡安江教授通过对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文本的读者接受进行考察,分析“求同”还是“存异”,并指出,如果说“理解”和“表述”这对命题之间的角力与博弈自始存在,那么在推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此二者关系,理应是社会各界需要认真考虑与反思的问题。
5月9日晚及5月10日上午,进行分组讨论。年会五个分会场讨论在南昌大学前湖大厦二楼会议室和国际交流学院第一、二、三、四会议室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21世纪外国文学国别文学发展的宏观描述、21世纪外国文学的主潮流与多样性、21世纪外国文学重要作家与作品研究、21世纪对传统文学经典的新诠释与新解读、21世纪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新思潮与新流派、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与发行研究、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流传与接受研究等多个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学者对话中不乏学术思想的交锋和思想火花的迸发。
5月10日下午的大会主题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董晓阳研究员和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主持。
南昌大学温健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曹波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刘增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李永彩教授、成都体育学院方永兰讲师分别作了题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2001年以来爱尔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的接受述评》、《非洲文学在中国:历史与现状》、《体育院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为例》的大会发言。
之后,进行了大会交流,五个分会场的代表汇报了各自小组学术交流的概况。
随后,进行大会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党委书记党圣元研究员主持。南昌大学资深教授黎皓智先生致了闭幕辞,他就前沿议题、学术探索、视野拓展、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意识等几方面的特点做了小结和概评,总结了这次年会取得的成果,对本次会议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与会代表的参与和主办方的精心安排及辛勤工作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最后,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大会圆满结束。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在共同的主题下,与会代表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涉及21世纪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翻译、教学、出版、文论与批评、流传与接受等领域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本届年会的主要特点有:议题具有现实意义,与会人数讨论人数众多,其中中青年学者的表现较为突出。年轻一代学者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勤于笔耕,善于思考,他们的参与及其研究成果预示着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美好前景。这次大会在研究、教学、翻译、出版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交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学会理事会,理事代表们就学会机构的完善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积极献言献策,为学会的长远发展提出许多了建设性的意见。
5月9日上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前湖大厦多功能厅开幕,开幕式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吴晓都研究员主持。他首先转达了陈众议会长对全体与会代表的亲切问候及对东道主的诚挚谢意。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代表会长陈众议研究员致开幕词辞。聂珍钊副会长在开幕词中概括地评述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中国外国文学学界的学风建设、中国学者的学术立场以及学术研究国际化三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张要坚持中国的学术立场,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本次年会采取大会主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5月9日上午的大会主题发言由南昌大学刘婷教授和南昌大学黎皓智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申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郭宏安研究员、清华大学王宁教授、北京大学李毓榛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教授、伊犁师范学院贺元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申丹教授从叙事的双重动力——情节发展背后的“隐性进程”谈起,阐述这种“隐性进程”与以往学界所关注的文本的深层意义的区别,说明“隐性进程”中的反讽与以往所关注的反讽之间的差异,并简要探讨“隐性进程”如何使读者的反应更加复杂化;郭宏安研究员从《基督教真谛》文本的阐释出发,指出此书的成就不在于教理的宣扬与论证,而在于它使基督教成为凡夫俗子得以亲近的对象,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成为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泉;王宁教授针对美国文学理论家卡勒对当今西方文学理论的描述,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指出在“后理论时代”理论并没有死亡,只是不再具有以往那种所向披靡和无所不能的效应,但依然能够有效解释当下文学文化现象;李毓榛教授以《新世纪以来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思考》为题,分析苏联本土作家与流亡海外作家的不同创作方式,指出苏联文学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是因其贴近生活和关心弱势群体,一部优秀的苏联文学史就是一部真实的苏联社会生活史,强调了苏联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余中先教授从“反映当下生活”、“非虚构化倾向与自我虚构”、“女性作家的崛起”、“传记与自传,战争的回忆”、“用语法写作的外国人”、“诺贝尔文学奖,法兰西学士院及其他”六个方面图文并茂地对新世纪十年的法国文学进行了公允客观地介绍和评价;贺元秀教授针对21世纪中亚文学研究概况,对当下中亚五国的文学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中亚五国文学的研究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学研究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一针见血指出由于翻译滞后,导致目前国内学者对中亚文学的研究不成体系,成为中亚文学研究之瓶颈;曾艳兵教授针对当下文学研究现状,从“国际视域与中国立场”、“符号游戏与人文关怀”、“文化研究与文学回归”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探讨构成这种研究困境的缘由,以及走出这种困境的可能性路径。
5月9日下午的大会主题发言由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建华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侯玮红研究员、复旦大学李征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陶水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杰教授、南昌大学袁雪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邹建军教授、沈阳师范大学马卫红教授、四川外语学院胡安江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聂珍钊教授从文学的起源论出发,认为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把文学看成“意识形态”的观点从根本上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对文学的本质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的必要性;侯玮红研究员从当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谈起,在将俄罗斯评论界的看法梳理出斗争论、争鸣论和调和论的基础上,以具体作品为依据,提出当代俄罗斯文学创作无论在内容主题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都日益走向理性多元、兼收并蓄的发展道路;李征教授以日本小说《裂舌》中的情节描述为导入,认为小说主人公对另类生活的热衷既可视为主体向自我的一种回缩,也可视为对尼采强力意志困境的挑战,在被动回缩中,主体学会了把物质的身体视为一个全新的客体,在身体耕耘中,主体重新找到了创造的快乐与欢愉,即文字身体——主体乌托邦与作为时尚的“裂舌”;傅修延教授做了题为《“前世今生”与“柳暗花明”——文学理论视阈下的叙事学演进》的精彩发言,他指出后经典叙事学的勃兴标志着叙事学并非那种昙花一现的学科,跨学科趋势引发的观念变革与范式创新,还造成其他领域对叙事学乃至文学理论的“反哺”;陶水平教授针对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及其文论价值的现实意义,及其对我国当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诗学和文化批评的启迪价值,探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与西方晚近“文化研究”的关系及其对我国当代文论研究的启迪价值;张杰教授从苏俄文艺符号学在中国的接受及其变形切入,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苏俄文艺符号学在中国学界的影响,指出苏俄文艺符号学在中国的接受存在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我们的“选择”、“阐释”和“应用”存在着自己的“中国特色”,也会为我所用,即“洋为中用”;袁雪生教授针对新世界菲利普•罗斯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重点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批评家的研究成果,指出文化研究、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创伤研究、伦理批评及后现代批评是新世界罗斯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罗斯小说研究不断迈向多元化格局;邹建军教授以《中国诗歌》杂志为例,追溯了21世纪以来外国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中国诗歌》为外国诗歌的中国译介与传播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从历史上来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着明确的学术追求;马卫红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诗歌的发展及其特征谈起,指出在俄罗斯文化心理中,“全民文学”这个概念已经消失了,俄罗斯诗歌进入一个多边实验、多方选择和多元竞争的时代,西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传入促使90年代诗歌发生重大转型——从苏联文化和文学模式到后现代文学模式的转型;胡安江教授通过对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文本的读者接受进行考察,分析“求同”还是“存异”,并指出,如果说“理解”和“表述”这对命题之间的角力与博弈自始存在,那么在推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此二者关系,理应是社会各界需要认真考虑与反思的问题。
5月9日晚及5月10日上午,进行分组讨论。年会五个分会场讨论在南昌大学前湖大厦二楼会议室和国际交流学院第一、二、三、四会议室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21世纪外国文学国别文学发展的宏观描述、21世纪外国文学的主潮流与多样性、21世纪外国文学重要作家与作品研究、21世纪对传统文学经典的新诠释与新解读、21世纪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新思潮与新流派、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翻译理论研究、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与发行研究、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流传与接受研究等多个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学者对话中不乏学术思想的交锋和思想火花的迸发。
5月10日下午的大会主题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董晓阳研究员和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主持。
南昌大学温健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曹波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刘增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李永彩教授、成都体育学院方永兰讲师分别作了题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2001年以来爱尔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的接受述评》、《非洲文学在中国:历史与现状》、《体育院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以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为例》的大会发言。
之后,进行了大会交流,五个分会场的代表汇报了各自小组学术交流的概况。
随后,进行大会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党委书记党圣元研究员主持。南昌大学资深教授黎皓智先生致了闭幕辞,他就前沿议题、学术探索、视野拓展、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意识等几方面的特点做了小结和概评,总结了这次年会取得的成果,对本次会议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与会代表的参与和主办方的精心安排及辛勤工作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最后,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大会圆满结束。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在共同的主题下,与会代表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涉及21世纪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翻译、教学、出版、文论与批评、流传与接受等领域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本届年会的主要特点有:议题具有现实意义,与会人数讨论人数众多,其中中青年学者的表现较为突出。年轻一代学者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勤于笔耕,善于思考,他们的参与及其研究成果预示着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美好前景。这次大会在研究、教学、翻译、出版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交流,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学会理事会,理事代表们就学会机构的完善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积极献言献策,为学会的长远发展提出许多了建设性的意见。
上一篇:“资本语境里的歌德时代与知识侨易”暨中国歌德学会年会、纪念冯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外文所召开
下一篇:夏忠宪教授应邀来外文所做“苏联文学研究反思”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