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语境里的歌德时代与知识侨易”暨中国歌德学会年会、纪念冯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外文所召开
2013-07-31 09:57:00
2013年6月13日,“资本语境里的歌德时代与知识侨易”暨中国歌德学会年会、纪念冯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外文所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中国歌德学会、中国社科院外文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外国文学批评:文学史体现的资本语境与诗性资源”课题组主办,德语文学、哲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多位知名学者参加,并吸引《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多家媒体到会。
中国歌德学会会长叶廷芳首先对远道而来参加歌德研讨会的学者同行表示欢迎并致端午祝福,并以“歌德的世界眼光”为题致开幕词,他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慢性自杀和自我毁灭为代价的,政治家、科学家等对于世界和平的宣扬和自己国家强大的追求往往是悖谬性的。在当今世界融合趋势下,回顾文学史上具有超前意识的伟人们,歌德总是站在人类良知的最高点观察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的前途。”歌德的“世界公民”意识至今仍影响深远,歌德竭毕生之力塑造的浮士德这个超乎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全人”形象堪称他的“世界公民”的精神实质的集中代表。
开幕词后,会议按不同议题分为六个场次进行,每个场次由二至三位学者做主题报告,并在主题报告结束后进行讨论交流。在主题为“精神之象征与困惑之理想”的第一场次里,李永平、方维规、张芸分别就德国精神的象征、歌德的理想与困惑、德国浪漫派的表现做精彩报告;第二场次报告会主题为“知识语境与精英思想”,罗炜、曾艳兵、叶隽分别从个案出发,探询了席勒、卡夫卡、歌德等在知识语境里同异质文化进行的交融。在第三场次“场域流转与知识侨易”的主题下,贺骥、陈巍分别展示了在“歌德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歌德《浮士德》百年汉译考辩”研究中的详实成果。第四场次主题为“文学世界与世界文学”,谭渊、胡继华、吴建广分别就歌德笔下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变异解读、歌德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升华、从《浮士德》的“知识欲”、“性本欲”、“虚拟欲”等层面诠释经典。第五场次主题为“哲学的歌德”,韩水法、莫光华、杨恒达等学者分别分析了歌德作品中的哲学内涵以及对歌德哲学思想的继承。中国科学院的方在庆研究员、北京大学谷裕教授等主持了各场讨论,与会学者报告精彩纷呈,讨论交流气氛热烈。但限于会议时长有限,讨论往往不能尽兴,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会议第六场次主题为“纪念冯至先生圆桌讨论会及歌德学会换届说明”,首先由来自外文所的高中甫研究员做题为《诗人的激情与学者的博识》的纪念报告,报告梳理了冯至先生翻译德国诗歌的历程并以冯至先生高超的翻译技巧为范例再次强调了译者的重要性和翻译对于民族国家文明的重要作用。冯至先生的长女冯姚平女士以深切动人的语言娓娓道来对父亲的怀念,她分四部分回顾了冯至先生做学问的艰辛与坚持、做人的原则与执守、乐于奉献和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接下来叶廷芳、李永平、叶隽、胡继华等与大家分享了冯至先生的求学、教学、学术研究经历,共同缅怀了一代学人典范,求问中国德文学科的学统建立和传承问题。
会议产生了新一届歌德学会理事会,组成人员为:叶隽、吴建广、莫光华、谭渊、罗炜、王炳钧、方维规、张辉。会长由叶隽兼任。叶隽研究员最后做了学术总结,他指出:歌德研究无论在德国,乃至在世界,都是一种显学,更是一种代表具有文学、哲学与思想高度的学问。中国的歌德学已经由前辈积淀下大量的宝贵财富,后来者应当继承学统,坚守学术本位,努力在三方面推进歌德学建设,一是基础性工作,在适当时候考虑组织学界力量以“拾遗补缺”的方式推出《歌德全集》;二、提高性工作,即在一般意义的翻译和文本研究基础上,拓展学术层面,提升学力,努力与其他学科进行学术对话;三、思想性工作,即在理论层面对歌德学有所发微,建构具有中国现代学术特色的“歌德学”研究,与国际同行“共舞竞争”,展现文化自觉,凸显学术主体性。
中国歌德学会会长叶廷芳首先对远道而来参加歌德研讨会的学者同行表示欢迎并致端午祝福,并以“歌德的世界眼光”为题致开幕词,他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慢性自杀和自我毁灭为代价的,政治家、科学家等对于世界和平的宣扬和自己国家强大的追求往往是悖谬性的。在当今世界融合趋势下,回顾文学史上具有超前意识的伟人们,歌德总是站在人类良知的最高点观察历史的走向和人类的前途。”歌德的“世界公民”意识至今仍影响深远,歌德竭毕生之力塑造的浮士德这个超乎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全人”形象堪称他的“世界公民”的精神实质的集中代表。
开幕词后,会议按不同议题分为六个场次进行,每个场次由二至三位学者做主题报告,并在主题报告结束后进行讨论交流。在主题为“精神之象征与困惑之理想”的第一场次里,李永平、方维规、张芸分别就德国精神的象征、歌德的理想与困惑、德国浪漫派的表现做精彩报告;第二场次报告会主题为“知识语境与精英思想”,罗炜、曾艳兵、叶隽分别从个案出发,探询了席勒、卡夫卡、歌德等在知识语境里同异质文化进行的交融。在第三场次“场域流转与知识侨易”的主题下,贺骥、陈巍分别展示了在“歌德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歌德《浮士德》百年汉译考辩”研究中的详实成果。第四场次主题为“文学世界与世界文学”,谭渊、胡继华、吴建广分别就歌德笔下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变异解读、歌德对“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升华、从《浮士德》的“知识欲”、“性本欲”、“虚拟欲”等层面诠释经典。第五场次主题为“哲学的歌德”,韩水法、莫光华、杨恒达等学者分别分析了歌德作品中的哲学内涵以及对歌德哲学思想的继承。中国科学院的方在庆研究员、北京大学谷裕教授等主持了各场讨论,与会学者报告精彩纷呈,讨论交流气氛热烈。但限于会议时长有限,讨论往往不能尽兴,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会议第六场次主题为“纪念冯至先生圆桌讨论会及歌德学会换届说明”,首先由来自外文所的高中甫研究员做题为《诗人的激情与学者的博识》的纪念报告,报告梳理了冯至先生翻译德国诗歌的历程并以冯至先生高超的翻译技巧为范例再次强调了译者的重要性和翻译对于民族国家文明的重要作用。冯至先生的长女冯姚平女士以深切动人的语言娓娓道来对父亲的怀念,她分四部分回顾了冯至先生做学问的艰辛与坚持、做人的原则与执守、乐于奉献和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接下来叶廷芳、李永平、叶隽、胡继华等与大家分享了冯至先生的求学、教学、学术研究经历,共同缅怀了一代学人典范,求问中国德文学科的学统建立和传承问题。
会议产生了新一届歌德学会理事会,组成人员为:叶隽、吴建广、莫光华、谭渊、罗炜、王炳钧、方维规、张辉。会长由叶隽兼任。叶隽研究员最后做了学术总结,他指出:歌德研究无论在德国,乃至在世界,都是一种显学,更是一种代表具有文学、哲学与思想高度的学问。中国的歌德学已经由前辈积淀下大量的宝贵财富,后来者应当继承学统,坚守学术本位,努力在三方面推进歌德学建设,一是基础性工作,在适当时候考虑组织学界力量以“拾遗补缺”的方式推出《歌德全集》;二、提高性工作,即在一般意义的翻译和文本研究基础上,拓展学术层面,提升学力,努力与其他学科进行学术对话;三、思想性工作,即在理论层面对歌德学有所发微,建构具有中国现代学术特色的“歌德学”研究,与国际同行“共舞竞争”,展现文化自觉,凸显学术主体性。
上一篇:《世界文学》纪念创刊六十周年
下一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南昌大学召开